“鸿雁计划”遵循“聚焦产业、突出创新、按需引进、市场认可、重在使用”原则,既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引进,更重点满足科技型企业人才需求,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;既支持存量企业技术创新,更着眼于引进新的创新人才团队,支撑新业态、新模式发展;既重视市场化人才评价,更重视人才核心技术能力的同行认定,支撑引领性创新人才队伍建设。
“鸿雁计划”适用于重庆市现有企业引进或者来渝创办科技型企业(包括法人化研发机构)的直接从事基础研究、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研发类科技人才。 引进人才涉及重点领域:
(一)汽车摩托车、石油天然气化工、装备制造、材料冶金、电子信息、综合能源等全市规划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;
(二)森林重庆、畅通重庆、平安重庆、健康重庆、宜居重庆“五个重庆”建设领域;
(三)全市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研究领域。
“鸿雁计划”入选人才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:
(一)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,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、社会责任意识、先进的管理理念或创新创业能力。
(二)原则上应有海内外知名高校、科研院所、机构、世界500强企业学习或工作经历。
(三)原则上应与引进企业签订3年及以上劳动合同或者与引进区县签订3年及以上的落户协议。
“鸿雁计划”入选人才分为A、B、C三类。
A类:主要指在全球产业技术研究领域享有较高声誉,具有重大技术发明成果或重大新产品开发成功经验,能对重庆市企业创新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或带来显著经济社会效益,且在渝工作期间企业认定年薪在200万元人民币以上,企业研发人员中年薪排前1%的研发类人才(企业研发人员总数不足100人的,按1人计算)。
B类:主要指在全球产业技术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,工作期间主持过研发项目并成功实现商业化,能够在重庆市领衔企业核心攻关项目或解决核心技术难题,或在同行业优秀企业高级管理、研发工作岗位上取得显著业绩,且在渝工作期间企业认定年薪在100万元至200万元人民币,企业研发人员中年薪排前5%的研发类人才(企业研发人员总数不足100人的,按2人计算)。
C类:主要指掌握某行业、某领域特殊专长,对重庆市企业创新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,或在同行业优秀企业中级管理、研发岗位上取得显著业绩,且在渝工作期间企业认定年薪在50万元至100万元人民币,企业研发人员中年薪排前10%的研发类人才(企业研发人员总数不足100人的,按5人计算)。
人才年薪认定以其实际缴纳个人所得税基数核准。
引进人才的用人单位或园区在人才来渝工作满1年后,可以向单位纳税所在地区县(自治县)人力社保部门提出人才奖励申请,并按规定提供证明材料。对符合条件的,按规定兑现奖励。
“鸿雁计划”人才奖励标准,对于现有企业引进的人才,参照人才年缴纳个人所得税额度的一定倍数确定;对于从事科技创业的人才,可实行定额奖励。
A类人才参照其年缴纳个人所得税额度的2倍或定额给予奖励,最高不超过200万元;
B类人才参照其年缴纳个人所得税额度的1.5倍或定额给予奖励,最高不超过100万元;
C类人才参照其年缴纳个人所得税额度的1.2倍或定额给予奖励,最高不超过30万元。
奖励资金分3年发放,其中第一年发放奖励资金的40%,第二年发放奖励资金的35%,第三年发放奖励资金的25%。
以上奖励作为市政府奖励,依法免征个人所得税。
为引进的各类人才提供的服务:
(一)创业服务。对引进人才创办企业的,按照重庆市政策规定,在创业投资、债权融资、申报国家和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等方面提供服务。
(二)居留签证。对引进的外籍人才,持人才签证以外的其他签证来渝的,入境后可按规定申请变更为人才(R字)签证或办理居留证件;凭来华工作许可证明入境的,可办理最高5年期外国人工作许可,并为其申请在华永久居留提供便利。
(三)落户。引进人才可自愿选择在重庆市办理落户,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一并随迁落户。
(四)配偶、子女就业。“鸿雁计划”入选人才提出解决随调配偶、子女就业的,由工作单位所在地组织部门、人力社保部门协助用人单位办理。
(五)医疗服务。“鸿雁计划”入选人才看病就医的,在签约医院可凭人才服务证享受优先就诊预约、优先医生预约、优先安排住院、优先安排手术等“绿色通道”服务。
(六)子女入学(托)。“鸿雁计划”入选人才未成年子女需在重庆市入托、入学(义务教育阶段)的,由其户口所在地、工作单位所在地或居住地区县(自治县)教育主管部门按照规定优先安排。
引进人才“一站式”服务平台由人力社保部门建立,教育、科技、公安、卫生计生等部门支持配合。
经“鸿雁计划”入选人才自愿申请,符合条件的,优先纳入重庆市“双师”交流计划实施范围。允许高校、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流动岗位,吸引“鸿雁计划”入选人才到高校、科研院所兼职。
来源:cq.gov.cn
cqtalent.com
详细信息
- 学科领域 (一)汽车摩托车、石油天然气化工、装备制造、材料冶金、电子信息、综合能源等全市规划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; (二)森林重庆、畅通重庆、平安重庆、健康重庆、宜居重庆“五个重庆”建设领域; (三)全市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研究领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