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才类别与待遇
- 海外著名高校及科研机构教授、副教授以及助理教授
A.全职来校工作后根据聘用方式可享受如下待遇:
a.进入事业编制,实行绩效津贴制
b.聘用制(非中国国籍者)
单位:万元
类别 | 安家/购房补贴
按月补贴发放十年 |
资助经费 | 备注 | |
人文学科
|
自然学科 | |||
海外著名大学教授或终身教授 | 每月发放1万元
连续发放10年 |
200 | 500 | 年薪
50 |
海外著名大学副教授 | 每月发放0.5万元
连续发放10年 |
100 | 200 | |
海外著名大学助理教授 | 每月发放0.3万元
连续发放10年 |
50 | 100 |
积极推荐申请千人计划、长江学者、重庆市百人计划、重庆市巴渝学者等各类人才引进计划,入选者按如下待遇引进(表一):
表一:
单位:万元
类别 | 安家/购房补贴 | 资助经费 | 备注 | |
人文学科 | 自然学科 | |||
千人计划长期项目入选者 | 300 | 500 | 800-1,000 | 年薪
80-100 |
千人计划外专项目入选者 | 800-1,000 | 1,100-1,500 | ||
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 | 200 | 200 | 500 | 年薪
50 |
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| 200 | 200 | 500 | |
重庆市百人计划 | 50 | 50 | 100 | / |
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 |
B.兼职来校工作按下表提供工作条件:
表二:
单位:万元
类别 | 安家/购房补贴 | 资助经费 | 备注 | |
人文学科 | 自然学科 | |||
千人计划短期项目入选者 | 100 | 200 | 400-500 | 月薪
8 |
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| / | 30 | 100 | 月薪
6 |
海外著名大学教授或终身教授 | 聘期1-3年,每年来校工作1-3个月,学校和用人单位每年各提供一次交通补助,学校报销标准不超过1万元/次。用人单位提供一定的科研补贴、提供来校期间的住宿,并协调购买有关保险。 | 月薪
3 |
||
海外著名大学副教授 | 月薪
2 |
|||
海外著名大学助理教授 | 月薪
1.5 |
2.海外优秀博士、博士后
A 大学排名世界前100名海外博士/博士后
B 海外博士/博士后
单位:万元
类别 | 安家/购房补贴 | 资助经费 | 备注 | |
人文学科 | 自然学科 | |||
大学排名世界前100名海外博士/博士后 | 15 | 10 | 20 | 租房补贴每月0.06,连续发放两年 |
海外博士/博士后 | 10 | 6 | 10 |
※成果特别优秀者可通过引进人才特别评聘直接聘任到教授、副教授岗位,享受相应待遇。
积极推荐申请青年千人计划、长江学者青年项目、重庆市百人计划、重庆市巴渝学者等各类人才引进计划,入选者按表一待遇引进。
- 进站工作博士/博士后
单位:万元
类别 | 申请条件 | 在站待遇
(含工资、科研资助、科研奖励) |
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 | 近一年内在国(境)外世界前100名高校获得博士学位;
35周岁以下; 保证连续在站工作不少于20个月。 |
每年30,连续发放两年 |
全职博士后 | 博士学位
40周岁以下,师资博士后要求33周岁以下; 保证连续在站工作不少于20个月。 |
每年10,连续发放两年;此项待遇将提高,方案正在审批 |
除在站待遇外,还可申请国家及重庆市博士后项目资助,最高可达43万。
申请方式与程序
请应聘者提供详细个人简历(包括个人基本信息、科研经历、主要学术成就、承担科研项目情况、发表文章目录、专利及获奖情况以及科研计划等)。
来源:西南大学
详细信息
- 最低学历 博士
- 学科领域 数理科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环境与地球科学、信息科学、工程与材料科学、生命科学、经济与管理、教育学、心理学、历史、哲学、法学等专业领域
相关职位
西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,国家“211工程”和“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”建设高校。校园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缙云山。学校现有55个一级学科,其中硕士学位授权点46个,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,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。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、2个国家重点(培育)学科、37个省部(市)一级重点学科。学校科研实力雄厚,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、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、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、教育部或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0个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、”111计划”创新引智基地3个、国家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个、农业部科学观测实验站2个、国土资源部野外基地2个、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、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、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3个。“十二五”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、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、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、教育部普通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(人文社会科学)20余项。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、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,“千人计划”入选者12人,“长江学者”13人,“国家杰出青年基金”获得者2人,“973”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,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国家级人选14人。近五年学校科研立项数量和经费年增幅均达33%以上,获“973”“863”等国家级项目700余项。学校化学、植物学与动物学、农业科学、材料科学、工程学、材料科学6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%。